第十章主要讲述如何规避自己的不良习惯。个人看来,其实就是在对第二法则做一个逆向运用。首先来说,如果想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把这件事变得有趣,足够吸引人,那么去避免做某事的方法就是让这件事变得无趣,麻烦。
我想说,mindset真的很重要。有时候我们在做某件不良嗜好的本身可能并不觉得那件事在根本上、深层原因上的危害性。比如说吸烟这个问题,我现在戒掉它很快就要满1年了。先不说我戒掉它的原因,我之前想戒却复吸的原因想阐述一下。
吸烟对于我来说一部分是归结于‘社交’。是的,大学时期,接触的周围好友在吸,那时候喜欢抽些花花绿绿的水果/薄荷味的爆珠,觉得很好玩。也因为自己在国外,相对自由和无拘束的环境也让我开始慢慢觉得吸烟是件很正常的事,没事儿去别的寝室串门,来一颗,聊聊八卦,打发一下无聊时光,顺便还能增进姐妹情谊,何乐而不为?
毕业之后去北京实习,因为突然换了一个环境,起初1个月没有刻意吸烟,后来因为看见实习同事在吸,于是自己又自然而然的加入‘小团体’中去了。
研究生时期,周围没有太多吸烟好友,但是能抓住零星几个人,大家就都蛮星星相惜,谁谁送我几包,我在哪里搞到几包等等,能高兴好久。
所以说,在这里,社交因素占比很大,它像是一个循环关系,一旦进入这个门,好的,别想轻易走出去。
另一部分原因,我觉得和心理情愫有关,起初吸烟并不是因为周围人在吸,我就加入了。而是因为有一段时间的自己处于情绪低迷期,心灵比较脆弱受伤,那段时间想要缓解这个情绪,觉得好像香烟是可以给自己排解所有负面情绪的一剂良药。是的,它才是根本原因。
后来,每当我情绪不稳定,不管是压力大,焦虑,恐慌,我都会第一时间去寻找这个安慰剂。情况愈演愈烈,潜意识里觉得香烟可以抚慰心灵,慢慢就把香烟可以使自己快乐画上了等号。朋友聚会,好开心!来一根。
今天学习效率很高,开心,来一根!我去了一位最爱的歌手的演唱会,哇塞好激动,这种场合怎么可能没有香烟呢?来一根!出去蹦迪喝酒,爽啊,必须来一根!.......
所以你看,不管是开心/不开心的场合,再加上一点点的社交因素,正常人都避免不了的诱惑吧!
所以,如果想一下这个第二法则,因为我觉得香烟有用,它能使我开心,同时还会增进我的社交关系。它是一件多么有意义且有诱惑力的事情啊!我自然而然的在做了。习惯吸烟的我并不觉得吸烟是一件多么多么有害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开心快乐的社交方式。习惯就这样根深蒂固的养成了。
后来,我是如何戒掉的呢?
因为我打破了 [吸烟-快乐社交] 的这个思维模式。我开始去思考它的危害性了。起因是我的一位好朋友突发的身体状况,让我意识到,香烟或许是她突然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我开始恐慌,思考这种社交方式的本身是不是一个很不良的行为?因为‘香烟社交’这件看起来很charming的事情,还会吸引身边更多无辜小白们的加入,这就是一个无底洞,一个杀害亲密的人的杀手。内疚感使我觉得,我选择的吸烟,凭什么周围人也要和我一起埋单?
我开始觉得 吸烟 = 罪恶了。
后来体检时也发现了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肺里的结节就是最好的说明。我开始正视吸烟是个非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了。我开始去思考,到底香烟是否会真的给我带来快乐? 答案是,是又不是。快乐的一部分因素是和好朋友一起,有群体融入感。那么其实‘香烟=社交’这件事,是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更健康的替代方式的。我是不是可以把‘香烟=社交’替换成咖啡呢? 大家一起聚在咖啡馆,聊聊近况,不也是一个缓解压力/增进感情的一个社交方式吗? 或者加入一个什么俱乐部,比如说给自己报名一个舞蹈课,或者学习音乐乐理课..... 有成千上万种社交方式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满足感,吸烟绝不是唯一。
那么同理,吸烟会真的打发我的焦虑和一切负面情绪吗?说实话,我在吸烟的时候,大脑是空白的,根本没有想过它到底如何缓解压力,可能真是这种‘抽离’感,以及,在吸烟过程中的大口吸气吐气的动作,促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平和吧。它是可以缓解情绪,可治标不治本,3分钟香烟燃烧殆尽,焦虑情绪歇一会儿又要找上来了。
言归正传,我现在觉得吸烟是个没意思且伤害身体还伤害朋友的事了,它再也不是以前我心中那个好玩好抽增进姐妹情谊缓解压力的安慰剂了。我丧失了对吸烟的兴趣,每次我看见别人吸烟时,脑海里想的不是以前那个‘心痒痒想要加入’的状态了,而是觉得‘求你别做这个伤害自己&朋友’的事了吧。